香港大馆 / 赫尔佐格 & 德梅隆
“大馆”位于香港岛商业中心的前中央警署、中央裁判法院及域多利监狱,是一座被围墙围起来由各种历史建筑组成古建筑群。这是在1841年后由英国人建立,里面主要是作为殖民地的香港警署、裁判法院和监狱等设施,目前该地是香港现存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在2006年停止使用后,整个院落被清空,只留下了一块空地和一系列独特的建筑。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这是个位于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的市中心的一个罕见的“庭院”。
这座曾经高居在山坡之上,象征着法律和秩序的权威,它俯瞰着的海港,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矗立在商业建筑和住宅高楼林立之中的开放而宁静的城市绿洲。这个院落由两个大庭院组成:阅兵场和监狱。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持这两个院落的开放性和独特性的同时将它们重新激活,并将这里作为一个新型的城市探索空间向公众开放。在空间的功能上主要定义为用来聚会、文化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场所。
阅兵场的两侧是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并形成了一个正式的开放空间,里面有宽敞的空间可以进行公共娱乐等活动、还可以直接进入餐馆和零售商店以及一些较小规模的文化和教育空间。监狱操场被巧妙地从令人生畏的区域转变为一个致力于文化活动的新的开放公共空间。增加新的艺术和文化项目是开放和激活前监狱操场的关键策略之一。两个新建的体量紧靠在周围花岗岩的墙壁上,既没有影响到现有的建筑结构,又形成了一个设计独特的新元素。
墙壁上的悬臂结构可以与相邻结构保持最小距离,并可使建筑面积最大化,同时保持在分区范围内,并通过偏移,创造出与周围历史建筑物间隔性的保护空间。作为一种建筑表达方式,它也清晰地区分了新建筑和历史建筑。前警察署建筑主要集中在较低的院子里,它们面对这街道,坐落在花岗岩之上,充分的显示出它们在这个城市的权威性和存在感。而监狱建筑则位于墙后,出于安全原因,它一直与公共通道和人们的视线隔离开来。
新楼在体量上没有参照任何历史,反而通过在向上盘旋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场地关系。通过增大体量,让公共空间悬空,从而保持宽敞的聚会和活动空间,引导亚诺毕道和奥卑利道上的行人在此连接点交汇。同时,这些建筑群也为这个城市一个隐蔽的地点打开了大门。奥卑利馆在整个建筑群的西南方向,其设计是为了跟F馆紧密关联,这两个馆之间的连接也会很快建立起来。
两个建筑楼会共同展示当代艺术。奥卑利馆的中庭入口是悬空于原来的古迹建筑之上。这样的入口不收风雨天气影响,是一个市民聚集的据点,也是F会堂和奥卑利翼的共同门厅。F馆是一个多功能的画廊空间,既可办展也可以举行特别活动。大部分的建筑都保留了原来的历史特点和痕迹。对比之下,奥卑利馆会举行更为大型的展览,因为空间的灵活性更大。透光的屋顶让自然光进入画廊顶层。
第二层是一个带户外阳台的餐厅,客人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城市景象还有建筑群屋顶的质感。建筑全的东南方向是亚诺毕馆,此馆也是一个新地标。建筑体量上也是悬空于古迹之上的设计,创造一个可以遮阳的户外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民众可以在楼梯上松弛地聚集,欣赏表演及观赏电影。
由于楼高限制相对宽松,设计师在顶层建设了两个层高八米的多功能空间,宽敞的室内架起了屋顶有规律的格栅结构,并为供应大馆全址的机电及冷却系统预留了空间。大馆的新楼都是以铝制的立面铺就,在其大小比例方面,展示了与该址原有的花岗岩护墙相似的视觉质感,在大馆整体建筑群内确立彼此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铝材均是100%经过回收再造,让新建筑得以在历史建筑群中以别样的方式表达其现代形态和质感。此外,铝制立面上有规律的洞孔和纹路还提供了遮阳挡雨以及部分结构作用,在从内到外回应功能需求的同时,也顾及到香港当地亚热带的气候。若仔细观察会留意到立面的模块呈现出一种经过磨砺的质感,在多个模块的堆叠下有助减轻建筑整体在日照下的反光问题。在晚上,建筑内部透出的光亮则通过立面的过滤,在展现出室内的动态的同时,亦避免了为城市带来光污染。